長時間喝中藥傷胃嗎
中醫講究“辨證施治”,開方也要綜合考慮病人的體質、病情以及藥物的性質和功能。
一般來講,藥物要辨析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有毒無毒等。四氣是指寒、熱、溫、涼,五味是指辛、甘、酸、苦、咸;其中苦寒藥多用于清熱、瀉火、解毒,但是久服易傷元氣,容易損傷脾胃功能。如日常服用的板藍根,藥性苦寒,屬于清熱解毒的藥品,對于體質較強、易上火的人群療效較好,但如果患者本身屬于虛寒體質,面色發黃且經常拉肚子,則不宜久服,否則會因其苦寒傷胃,引起胃痛、怕冷、食欲不振等癥。
此外,市場上流行的減肥養顏類中藥制劑,大多含有大黃等藥物,而大黃性味苦寒,更不宜久服,否則不但損傷脾胃,還可引發黑腸病、腎結石等病癥。
中藥理論有“苦寒傷胃”之說。所以,用藥應“中病即止”,如需久服,則需要根據病情,辨證施治進行整體調理。有些中成藥服用后胃有不適感,因此這類藥品就需要飯后服用,且每服用一周,停藥1-2天,就可達到治療而不傷胃的目的。對于體質偏虛寒的患者,如經常脾胃不和、容易腹瀉、畏寒肢冷者,可用米湯送服寒性中藥,因為米湯性味甘平,有益氣、養陰、潤燥的功能,可減少藥物對脾胃的傷害。
很多脾胃虛弱的老人以及脾胃功能尚未健全的小孩,服用性寒味苦的中藥時更應多加小心,服藥不要超過一周,以免傷害脾胃。如需長期服用,可請醫師根據病情適當酌減藥量。
服用中藥必知的小細節
1、蜈蚣劑量應以克為單位
目前個別中醫處方使用蜈蚣時仍以條為單位。有人做過測定,蜈蚣一條最小者0.5克,最大者1.73克,相差3.46倍。蜈蚣為有毒中藥,入煎劑常用量為1至3克,如按條計,有可能因為用量小而不起治療作用,或因用量過大而發生中毒。故臨床醫生處方時應以克為單位。
2、人參蘿卜互不禁
過量服用人參常產生心悸、胸悶、興奮、失眠等癥狀,如果不甚嚴重,可用大量蘿卜煎湯代茶飲以解除上述癥狀。故一些人認為正常情況下,人參不能與蘿卜同服,否則降低人參的功效。其實這并不是絕對的。<<本草綱目>>中卻有人參補氣,蘿卜理氣,二者相反相成的記載歷代食療方中又有“人參蘿卜湯”,特別適用于脾胃吸收功能較差的“虛不受補”者。中醫行家認為補氣不理氣則氣滯。近代藥理研究證明,蘿卜不但不影響人參的藥理作用,而且通過干擾甲狀腺激素的合成可以解除人參的中毒反應,并理氣寬中消積滯,有利于人參中補益成分的吸收。
3、神曲建曲不可代用
部分醫藥人員把神曲、建曲視為同物異名,相互代用。其實二者組方各異,適應癥不同。神曲又叫六神曲,由辣蓼、青蒿、杏仁等加入面粉及麩面混合而成。其味甘辛,性溫,為健脾和胃、消食調中的常用藥建曲又叫建神曲,各地處方略有不同,其味苦,性溫,為健脾消食、理氣化濕、解表藥??傊?建曲主要作用是健脾消食、理氣化濕、解表,神曲則是健脾消食,無解表作用,二者不可代用。
4、煮食后的鱉甲不能供藥用
有些藥材收購部門和部分醫療單位將群眾煮食后的鱉甲、龜板收購來作為藥用,這是不對的。鱉甲、龜板主要成分是動物膠質,一經水煮則大量溶出,這樣就失去了原藥材的性味和功能,起不到應有的治療作用。藥用品應是山鱉、龜捕殺后剝取,除去殘肉曬干,以砂炒或醋炙后使用。
5、牛黃解毒片不能包治牙痛
現在很多人認為牙痛就是上火的現象,認為吃一些牛黃解毒丸就會很好了。但是實際上牙痛的原因很多,除了上火牙會疼之外,還有齲齒、牙髓炎、智齒冠周炎、牙外傷、牙髓結石、畸形中央尖、埋伏牙、上頜竇炎、頜骨骨髓炎、三叉神經痛及頜骨面頭部深埋的惡性腫瘤等。這些原因導致的牙痛,單靠牛黃解毒片不能解決問題的,應及早找醫生診斷找出原因以免延誤病情。
6、新生兒不宜使用中草藥注射液
中草藥注射液中通常加入苯甲醇1%~2%,以減輕注射時的疼痛,苯甲醇在體內氧化成苯甲酸進一步借助于酶系統轉化成馬尿酸排出體外。而新生兒上述酶系統尚未發育健全,故容易發生苯甲酸中毒。輕則發生酸中毒,中樞抑制,重則可導致死亡。有文獻綜述16名新生兒使用了含0.9%苯甲醇的生理鹽水沖洗過的血管插管或接受了含苯甲醇的藥液而導致死亡。故為安全起見,新生兒不宜使用(尤其是過量使用)中草藥注射液。
喝中藥的六大技巧
1、把握中藥服用時間
中藥一般要求在飯前或飯后服用,但是不管是飯前或是飯后,在時間間隔上都不能距離吃飯時間太短。很多人飯前空腹服用或飯后飽食服用,最容易嘔吐,既影響進食,又影響營養和藥物吸收。河南省中醫院的李鯉主任告誡病友,服用中藥要堅持“食氣消則服藥,藥氣消則進食”的原則,在兩餐之間取其“中”,即上午10點、下午4點、晚上9點左右時用藥,此時,既是飯前又是飯后,既不影響進食,又不耽誤服藥,在身體獲得豐富營養的情況下,更益病體康復。
2、控制服藥量
古語有“中藥灌滿腸”之說,這說明每次服用的中藥量是越多越好。但飲入大量有苦味的藥液,刺激胃腸道畢竟不舒服,服藥量也要因人而異。通過多年的臨床實踐,李主任提出每日一劑,每劑三煎,取汁混合共約750ml,分三次服用,每次250ml為最好。
3、注意服用方法
服用時,先預備一杯溫開水,然后閉住氣,一口氣連續將中藥飲下,再用溫開水漱口,最后可嚼口香糖,以壓苦味。有些病友為驅除苦味,喜歡在中藥中加糖,此法不妥,能不能加糖最好聽從醫生指導。
研究表明,人的苦味感受器主要集中在舌頭的前半部,以舌尖最為突出。
因此,藥液入口后,最好迅速含貯于舌根部,自然咽下,也可用湯匙直接將藥液送至舌根順勢咽下。
4、掌握服藥速度
藥液在口中停留的時間越長,感覺味道越苦,因此,苦味中藥的服用力求干凈利落,轉瞬即逝。
5、服藥后喝適量溫開水
這樣既有利于胃腸道對藥液吸收,又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藥液的苦味。
6、添加調味品
在苦味藥液中加入蜂蜜、蔗糖等,但對黃連、膽草之類,盡量少用或不用調味品。若有必要可酌配甘草、大棗之類調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