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則西事件把免疫治療以負面方式推向人們視野。然而,在第19屆全國臨床腫瘤學大會暨2016年CSCO學術年會上,一個晚上5點半才開始的CAR-T治療衛星會仍然座無虛席,吸引了全國各地的腫瘤醫生和業界人士。還能不能相信免疫治療?該怎么看這個希望與困惑并存的新技術?健康時報記者采訪了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血液科主任楊建民教授。
楊建民主任正在為記者講解免疫治療
長海醫院血液科是全軍血液病研究所,醫療特色是淋巴瘤、白血病的精確診斷和綜合治療。楊建民主任也是國內為數不多、正在國家資助下從事免疫治療臨床研究的專家。他手中已經有14例通過CAR-T免疫治療后,病情都得到了不同的控制的病例。在完全緩解的12例患者中,有2例是非常難治帶有染色體突變的耐藥患者,經CAR-T治療也獲得了完全緩解,至今無一例病人出現嚴重并發癥而死亡。
CAR-T技術相當將人體免疫細胞改造成“定向清除腫瘤細胞的導彈部隊”
“因為魏則西的事件,把免疫治療一棍子打死肯定是不對的。細胞免疫治療技術應該是未來10年治療包括白血病在內的腫瘤性疾病的新手段,腫瘤患者的存活率會有顯著提高。技術層面上,魏則西所用的免疫治療方法已經屬于過時淘汰的。這種方法效果弱而且靶子不明顯,目前最熱的免疫治療屬于CAR-T方法。”
楊建民是我國最早開始接觸CAR-T細胞免疫療法的臨床醫生之一,他告訴記者:這種治療技術,通俗地說,就是將已經失去對腫瘤殺傷作用的人體的免疫細胞(T細胞),從體內取出來,在體外將其改造成針對腫瘤定向清除的“導彈”,再回輸到體內進行腫瘤“定向清除”。
對免疫治療要有正確期望值
CAR-T療法目前正處于臨床研究階段,除白血病外,其他實體腫瘤也在開展。但這項治療技術也非常個性化,甚至還有一定風險。
楊建民說:“任何醫療技術都不是萬能的,包括細胞免疫治療,只能解決部分問題。對CAR-T療法而言,安全性是首要的。因此醫生需要選擇合適的病例。我現在建議是,當其他療法都不起效時再試試。”
但也正因為選擇這種方式的患者基本上都到了治療的終點,對患者而言,希望抓住一根救命稻草,家屬期望值太高了——要知道這根稻草抓住了可能就治愈了,但也可能沉下去。”楊建民主任坦言,生病沒法選擇,既然已經病了,那就坦然面對,配合醫生治療。醫生需要根據病人的實際情況制定治療方案,患者和家屬也要有一個比較客觀的期望值。